在近期舉辦的協和護理教育新百年研討會上,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中華護理學會等機構的醫學專家從不同角度分享了對護理行業發展的思考和見解。有專家指出,護理學界必須有一批真正高層次的人才,充當護理學界的領軍人才。
在很多人眼中,“護理教育”或許就是培養護士的代名詞。至于護士,她們負責病人的生活起居、用藥和安全等,與醫生所做的高精尖手術相比,看起來好像簡單得多,也不需要多么專業、精深的醫療技術。其實,這是人們對護士工作的誤解。護士們從事的護理工作,關系公眾的生命健康,技術含量并不低,她們與醫生的區別,只是職業分工的不同,而相同之處在于,都需要經過專業的培訓教育。根據《護士條例》規定,想要成為護士,必須經過“普通全日制3年以上的護理、助產專業課程學習”“在教學、綜合醫院完成8個月以上護理臨床實習,并取得相應學歷證書”“通過國務院衛生主管部門組織的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等,這些都說明,護士有很高的職業門檻。
但是,僅是這樣的職業門檻,并不能完全滿足現代護理事業的需要。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健康中國建設的加快推進,人民群眾對高質量健康服務的日益增長,都對衛生健康人才隊伍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而經歷了新冠肺炎疫情以后,在抗疫一線發揮不可替代作用的護士隊伍,其技術水平也日益受到關注。現實告訴我們,我國的醫療事業不僅需要一支高素質的醫生隊伍,也同樣離不開一支專業化的、擁有過硬技能和素養的護士隊伍。
然而,我國目前的護理人力資源依舊不足,護士隊伍的受教育程度也需要進一步提高。如果說,護士隊伍數量上的短缺,還可以通過擴招來緩解的話,那么護理教育的質量問題,并不是想當然就能彌補的,必須扎扎實實“練好內功”,提高護士群體接受更高層次教育的比例。而更高層次的護理教育,不僅能提高護士隊伍的學歷水平,讓她們接受更前沿、更豐富的醫護知識,更能推動護理專業學術的研究發展,不斷拓展護理學科的深度和廣度,培養真正的領軍人才。
領軍人才不同于普通人才,不僅自身要具備一流的專業水平,更要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引領本學科、本專業的發展。她們應當既有高度的文化素養和悲憫情懷,又能夠做學問,知道學術體系如何發展,知道在新的歷史階段護理如何跟醫療、民生、經濟發展以及社會進步和文明水平的提高相結合。
當然,培養真正的領軍人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新時代的護理教育應當放眼國際、與時俱進,吸收其他國家和地區先進的理念、模式和技術。而在我們國家,社會各界都應當對護理教育給予更多理解、尊重和支持,讓高質量的護理教育造就真正的領軍人才,讓護理事業煥發出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