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4-092021年天津健康管理師考試報名時間來
- 03-25已公開!吉林省健康管理師考試報名
- 03-25已公開!黑龍江省健康管理師考試報
- 03-242021年重慶健康管理師考試報名時間來
- 03-242021年北京健康管理師考試報名時間來
- 03-242021年甘肅省健康管理師考試報名時間
- 03-242021年安徽省健康管理師考試報名時間
- 03-242021年河南省健康管理師考試報名時間
- 03-23已公開!遼寧省健康管理師考試報名
- 03-23已公開!山西省健康管理師考試報名
2019-2021年江西康養職業技能培訓方案,健康管理師補貼升級上浮20%!
江西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發布了《江西省康養職業技能培訓計劃實施方案》,文中明確將健康管理師納入本地區重點產業職業培訓需求指導目錄,按規定將職業培訓補貼標準在規定基礎上上浮20%,如此好政策各位健康管理師小伙伴不可不知呦!快來隨小編一起看看吧~
為深入推進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加快提升健康照護、養老護理、家政服務、嬰幼兒照護等康養服務從業人員職業素質和工作質量,促進康養服務技能人才培養和勞動者就業創業,根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 民政部 財政部 商務部 全國婦聯關于實施康養職業技能培訓計劃的通知》(人社部發〔2020〕73號)《江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江西省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實施方案(2019-2021年)的通知》(贛府廳字〔2019〕61號)等文件精神,現就做好全省康養服務人員職業技能培訓工作,制定本實施方案。
?
一、目標任務
基本建成資源充足、布局合理、結構優化、載體多元、方式科學的康養職業技能培訓體系,建立社會化組織第三方評價、技工院校和企業技能等級自主評價的康養服務技能人才評價體系。到2022年,培養培訓各類康養服務人員16.5萬人次以上,其中養老護理員6萬人次以上,育嬰員、保育員2.5萬人次以上;充分利用現有各類職業技能培訓和公共實訓基地等優質資源,在全省支持建設1個以上國家級(康養)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2個以上省級(康養)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設立一批醫養結合培訓基地;加強職業標準、培訓師資和教材建設,培育100家以上省級康養服務人員職業培訓示范基地,不斷提升康養培訓基礎能力。
二、健全康養服務人員培訓體系
(一)建立康養服務人員培訓制度。建立以地方政府為工作主體,有關部門協調支持,政府補貼培訓、企業自主培訓、市場化培訓為主要供給,技工院校等職業院校、公共實訓基地、職業培訓機構和行業企業為載體,社會團體、醫療機構、養老服務機構、托育機構、兒童福利機構等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的康養服務人員培訓組織實施體系。全面實行醫療機構醫療護理員培訓合格后上崗制度,大力支持開展康養服務人員崗位技能提升培訓、轉崗轉業培訓和創業培訓。擴大技工院校等職業院校招生和培養規模,積極面向有意愿從事康養服務的各類人員開展培養培訓。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舉辦培訓實訓機構,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康養服務人員職業培訓的教材開發、教學設計、課程設置、實操實訓,促進社會需求融入職業技能培訓環節。通過項目制方式,每年至少組織100名康養服務領域高技能人才免費參加技能研修提升培訓,培訓所需費用由學員所在市、縣(區)從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專賬資金中列支。
(二)開發康養服務人員培訓資源。康養服務人員相關職業(工種)包括健康照護師(含醫療護理員,下同)、健康管理師、養老護理員、孤殘兒童護理員、呼吸治療師、康復輔助技術咨詢師、社群健康助理員、老年人能力評估師和家政服務員、育嬰員、保育員等。依據國家職業技能標準、培訓大綱和最新行業企業考核評價規范,融入法律知識、職業道德、從業規范、質量意識、健康衛生等要求和心理學、營養學等方面的內容,組織開發適應江西實際、具有江西特色的康養服務人員職業培訓包。針對不同培訓對象的文化程度和就業經歷,開發全面系統、簡便可行的培訓課程。對基礎性、易操作的知識和技能,組織開發通用速成教材,幫助入職者盡快掌握職業技能要求。以提升職業能力為重點,強化康養服務人員的實際操作技能訓練、綜合職業素質培養。有關院校和培訓機構要優化課程設置,構建多層次、模塊化、高質量的技能課程體系。院校和培訓機構要加強校企合作,推行“職業培訓包”和“工學一體化”培訓模式,增強培訓實效。
(三)加強康養服務人員培訓基礎能力建設。以龍頭企業和培訓機構為主體,支持康養類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競賽集訓基地建設,并按規定給予就業資金支持;培育一批康養服務人員職業培訓示范基地、家政勞務輸出基地,鼓勵康養類高技能人才領辦技能大師工作室,支持技工院校等職業院校開設健康管理(健康服務與管理)、康復保健、老年保健與管理(老年服務與管理)、護理(養老護理員、育嬰員、保育員)、家政服務與管理(家政服務)、公共營養保健等相關專業,強化理論知識和工作實訓,加強高層次、綜合性專業人才培養。加強康養服務實訓基地建設,技工院校實訓基地建設資金向康養類專業傾斜。
(四)大力培育康養服務企業。支持健康照護、養老、家政、托育服務等企業發展,將康養服務列為技工教育校企合作優先領域,推動建設產教融合型企業。大力發展康養電商、“互聯網+康養”等新業態,培育以專業設備、專用工具、智能產品研發制造為支撐的康養服務產業集群。引導社會資本舉辦康養類技工院校,并按國家有關規定享受公辦技工院校同等政策待遇。鼓勵各地整合建設康養服務技能人才創業園,對入駐創業實體按規定落實一次性創業補貼、創業擔保貸款等扶持政策。符合條件的優先認定為省級以上創業孵化基地,并給予資金支持。
三、促進康養服務人員職業發展
(五)開展康養服務人員職業技能評價。緊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按照相關職業技能標準和職業培訓包的要求,做好康養服務技能人才評價工作。加快推進我省康養服務技能人才社會第三方評價,建立統一規范并深受市場認可的技能等級認定體系。加強我省康養服務技能人才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管理,打造全省統一、具有江西特色的康養服務人員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品牌。對經評價認定合格的,核發帶有“江西表嫂”標識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并納入證書查詢系統和信息管理服務平臺,向社會公開。嚴格證書管理,加強評價工作的事中事后監管,確保評價質量和效果,防止亂發證和以次充好等不良現象。
(六)打造康養服務人員勞務品牌。構建集培養、評價、流動、使用、激勵于一體的康養類人力資源開發體系,打造“江西表嫂”康養服務人員勞務品牌,把我省建設成全國知名的康養服務人員勞務輸出地。建立全省康養服務人員查詢追溯評價機制,推行康養服務人員崗前健康體檢制度,推廣康養服務人員持“江西表嫂”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上崗,打造誠信、安全的“江西表嫂”勞務品牌管理體系。加快培育壯大一批具有示范引領效應的康養類人力資源服務企業,支持康養類省級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建設,按規定給予資金支持。
(七)廣泛組織康養職業技能競賽活動。各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應將康養職業技能競賽納入年度競賽計劃,將康養服務類有關職業(工種)作為競賽項目,按規定對獲獎選手予以獎勵,并晉升相應的職業技能等級。鼓勵康養服務企業組織職工參加競賽活動,按規定落實競賽職業培訓補貼政策。組織開展面向貧困勞動力的職業技能競賽,引導和帶動更多貧困勞動力從事康養相關職業。推動世界技能大賽健康和社會照護等項目的競賽標準轉化為職業教育培訓標準和課程,促進人才培養與國際接軌,提高培養質量和水平。
(八)加強康養服務人員激勵保障。加大康養服務人員的激勵力度,強化政府激勵引導,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提升從業人員經濟待遇和社會地位,增強職業吸引力。鼓勵市場主體建立從業人員薪酬待遇與職業技能等級和服務內容、時間、難易等掛鉤機制,實現技高者多得,多勞者多得。鼓勵家政服務員通過全國家政服務信用信息平臺建立信用記錄,引導消費者優先選擇信用良好的家政服務員。各地、各有關部門開展技能人才評選表彰,可適當向康養服務人員傾斜,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加強對康養服務人員的職業指導、就業服務和關心關愛。圍繞勞動就業、職業培訓、收入分配、社會保障、安全衛生、女職工權益等重點內容,加大康養服務人員維權力度。
(九)強化康養服務人員勞動價值宣傳。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增強勞動者對康養服務職業理念、職業責任和職業使命的認識與理解。在世界青年技能日、職業教育活動周、三八婦女節等集中宣傳活動中,做好康養服務人員專題宣傳。聚焦一線優秀康養服務人員的先進事跡,選樹宣傳一批康養服務“就業之星”,樹立新時代康養服務領域的先進典型。引導社會各界創作更多反映康養服務人員時代風貌的優秀文藝作品,營造尊重勞動、崇尚技能的社會氛圍,使康養服務人員獲得更多的職業榮譽感,不斷提高康養服務人員的社會地位。
四、做好組織實施工作
(十)加強組織領導。實施康養職業技能培訓已列入2021年民生實事,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加強康養服務人員職業技能培訓的重要意義,加強組織領導和統籌實施,在就業和農民工工作領導小組框架下,建立人社、民政、財政、商務、衛健、婦聯等部門協調配合的聯動機制,形成工作合力,推進培訓信息與相關業務主管部門共享,加強康養服務人員信息信用管理。將康養職業技能培訓計劃納入各地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同步進行部署、落實、督導和考核。
(十一)加大培訓補貼政策落實力度。各地要將健康照護師、健康管理師、養老護理員、孤殘兒童護理員、呼吸治療師、康復輔助技術咨詢師、社群健康助理員、老年人能力評估師和家政服務員、育嬰員、保育員等納入本地區重點產業職業培訓需求指導目錄,按規定將職業培訓補貼標準在規定基礎上上浮20%,所需資金優先從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專賬資金中列支;按規定落實好生活費補貼政策,所需資金從就業補助資金中列支。各地不得以地域、戶籍、年齡、繳納社保等為前提條件,限制上述人員參加培訓并享受培訓補貼。各地要采取多種方式,做好培訓計劃和從業人員待遇政策解讀服務。創新方式和手段,開展宣傳服務周(月)活動,通過現場咨詢、“12333”熱線、上門宣傳、發放政策宣傳頁、張貼宣傳海報、投放公益廣告等方式,提高政策知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