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配置既是高等教育治理現代化的重要體現,也是實現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方式與路徑。高等教育資源配置不同于企業公司,也不同于政府機構和其他事業單位。高等教育資源配置首先要遵循教育規律,從高等教育組織特性出發探尋資源配置的有效途徑。
中國教育電視臺原臺長康寧在其新作《中國高等教育資源配置轉型程度的趨勢研究(1978—2018)》中以美國高等教育專家伯頓·克拉克的政府、市場、學術三角模型為基礎,深入分析我國改革開放40年高等教育資源配置的發展歷程,比較不同國家高等教育資源配置的共性與個性,并在實證研究的基礎上進行理論創新,提出了高等教育資源配置中始終存在著政府、市場、學術三種力量互為支撐并互相制衡的機制。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資源配置由政府主導轉型為外部的政府、市場與內部的學術三種力量的共同作用。從理論視角看,理想的資源配置機制為外部的政府、市場力量與內部的學術力量互相均衡,但絕對均衡也就意味著絕對停滯,三種力量總是在內外部環境與力量的變動中保持動態均衡,而不可能絕對均衡。在治理實踐中,總是存在著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和發展階段的不同需求,就會打破趨于均衡的格局,三種力量就會發生對應的不同變化,這個變化會形成新形態進而成為推動新階段資源配置轉型的新動力。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教育資源配置由傳統計劃模式向市場機制約束下的政府干預、市場配置和學術治理相互平衡的方向發展,這一發展趨勢既符合教育規律和高等教育組織特性,也符合國際高等教育資源配置與治理走向,同時也促進了資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和高等教育治理創新。重構的政府力量、規制的市場力量和回歸的學術力量在制度環境演進下成為高等教育資源配置轉型的基本動力,實踐證明,這是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資源配置路徑。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經突破50%,進入到了普及化階段,高等教育的資源配置和治理現代化建設面臨新的形勢與任務。一是要繼續堅持政府、市場和學術三種力量在資源配置中的基本作用和動態平衡,在高等教育規模持續擴大的背景下,單獨依靠政府力量進行資源配置的路子走不通,無論是吸引更多社會資源投向高等教育,還是提高高校面向社會辦學積極性,都應該加強市場和社會力量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促進高校面向社會辦學,從社會和市場中吸引更多資源發展教育,同樣高校要加強學術治理的力量,高校學術生態健康發展將以大學章程和學術委員會的制度建設為起點進入學術治理軌道,并繼續與政府、市場形成共同發揮作用的格局。
二是探索普及化階段高等教育的分類制度安排。普及化階段的資源配置與高等教育精英和大眾化階段不同,區域發展和分類發展都決定了政府、市場、學術三種力量對高等教育資源配置制度創新的分類選擇,必須擺脫精英教育階段的“路徑依賴”,資源配置應該由數量導向的同質化轉向質量結構導向的異質化配置方式。不同類型高校、不同學科專業、不同研究領域對于教育資源的需要不同,資源與經費配置應該做到差異化,建立不同類型高等學校的經費投入、人事管理、質量評估、監測評價等制度,引導高校科學定位、差異化發展。
三是面向全球進行資源配置變革。改革開放前40多年資源配置的著眼點是國內資源配置的制度創新,未來高等教育資源配置處于全球新矛盾和新機遇的匯集點上,需要新的發展動力和新的制度環境支撐。事實上,現在的全球變化已經影響到大學的發展戰略和資源配置選擇,應在全球更大范圍的資源流動中把握機遇,保持本土特色和增強國際影響力是我國高等教育資源配置改革的基本定力。
四是面向信息時代的資源配置與治理創新。技術時代,未來時間既是制度變革的沉淀期,也是教育制度變革的爆發期。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的革命性發展將突破大學組織形態,新的力量必將突破原有高等教育資源配置分析框架和現有治理形態,高等教育發展必將形成新階段的新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