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正處于消費變革關鍵時期,消費領域出現了提質擴容、方式創新、市場重塑等一些嶄新變化,而新變化也催生了一批新職業,比如從直播銷售員、互聯網營銷師、在線學習服務師到網約配送員等。據媒體報道,2019年以來,國家已經發布了38個新職業,主要集中在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2020年生活服務業新業態和新職業從業者報告》顯示,2019年僅在美團平臺上生活服務業新業態交易額就達到4837.4億元,因新業態而孕育的新職業超過70種,包括外賣行業的網約配送員、密室行業的密室設計師,以及線下實體行業觸網后誕生的數字化運營師等。這些新職業既為勞動者提供了更大的就業空間,也給職業院校提高辦學的針對性提出了嶄新要求。一邊是新職業從業人員市場需求巨大,一邊是受過新職業培訓的人員非常少,有專家表示,未來五年38個新職業人才缺口超過9000萬。
現在,我國職業院校一個痛點是,部分院校的教學供給滯后于市場需求,新職業、新業態如雨后春筍,遍地開花,而面對新經濟發展形勢下的人才新需求,職業院校教學與新職業的變化不合音或慢了半拍,導致部分畢業生融入新職業、新業態之時,要么所學不對路,要么所學已過時。如何應對新職業人才缺口,培養專業技能人才,提高專業培訓的水平,成為職業院校必須面對的新課題。
其實,面對新職業和新業態,職業院校所具有的優勢是非常明顯的。比如,主播培訓的問題,互聯網營銷已進入垂直細分的新階段,主播僅憑撒嬌賣萌、哼歌秀身材已無法取悅粉絲,更不要說帶來流量。很多主播都期待著能夠進入國內一流藝術院校,得到專業導師的指導,提高自己的綜合實力,這就需要高校響應人才市場新變化、新需求。比如,北京一所傳媒院校針對網紅主播開設培訓班,盡管收費高達幾萬元,可報名的主播遠遠超過了培訓班核準人數。同時開設了禮儀、化妝、視頻拍攝課程等內容的培訓班,報名者更是擠破了頭。利用專業院校的專業師資,不失時機地適應新職業人員急需提高素質的需要,這恰恰是專業院校培訓新職業人才的長項和優勢。
新職業、新業態因旺盛的市場需求而生,可與之相配的職業培訓的滯后,導致了從事新職業的人在適應與追趕市場時常常顯得力不從心。這就需要從業者在“干中學”,在摸索之中前行,彌補知識和技能的欠缺,通過“充電”來延長自己的從業生命。當下很多與新職業密切相關的互聯網平臺都成立了自己的職工大學,瞄準員工以及行業人才培訓需求,聯合職業院校通過產教融合的方式助力新職業人才培養。比如美團大學最近就宣布,將聯手100所院校推廣“1+X”證書,建設數字生活學院和數字實訓基地,與10個省份合作共建職業技能提升數字化平臺。這種校企合作、校地合作辦學,無疑將為新職業人才培養加速。
新職業教育也是一個全新的市場,職業院校以自身的專業優勢和師資力量,完全可以在這一片“新藍海”揚帆,當職業院校能夠直面洼地,推進校企深層次合作,勢必會在這一片海域里尋找到屬于自己更長遠的航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