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讀到中國特殊教育博物館館長馬建強等人撰寫的《共和國70年·特殊教育學卷》一書,倍感欣喜。這種喜悅之情,正如中國特殊教育學泰斗樸永馨先生在該書的序言中所說:“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工作和創舉。這是前人未做過的工作,無可參考。”細讀此書,令人感到親切與溫馨,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特殊教育界的人與事,撲面而來,中國特殊教育學的學科大廈,正是在他們的手中點點滴滴搭建,最終形成了這棵具有中國特色而又鼎力于世界特殊教育之林的參天大樹。僅就學科史的考察而言,本書可稱得上是學術嚴謹、資料翔實、學科獨創、特色鮮明。
《共和國70年·特殊教育學卷》是一部嚴肅的特殊教育學科史專著。對于任何歷史類學術著作而言,準確的歷史階段劃分,是確立其學術地位的重要標志。鑒于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特殊歷史發展,不同的學術研究可以有不同的劃分標準。本書根據中國特殊教育學的學科發展實際,提出了學科的“探索期”(1949—1978)、“初創期”(1978—2005)和“發展期”(2005—現在)三大階段。特別是對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殊教育學科的發展,本書以2005年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特殊教育研究分會的創立為重要標志性事件,這對學科史的研究來說,應當是具有說服力的。此外,本書對每個學科發展的階段表述,也是比較考究的。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的特殊教育很快出現了新氣象,在吸收蘇聯特殊教育理論成果的同時,出現了一批具有中國特色的特教學校教科書。但是,新中國成立后的很長時間,中國的官方文件很少出現“特殊教育”這個概念,相關表述都是特定性的,如盲教育、聾啞教育乃至弱智教育等。直到1980年,樸永馨教授所編著的《特殊教育概論》才是中國內地第一本冠以“特殊教育”的著作。因此,將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特殊教育學的學科發展稱為“探索期”等,其在學術上應當是嚴謹的。
系統的學科著作是一門學科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但學科著作與學科發展又不是簡單的等同關系。事實上,學科的成熟,更在于學科各要素的充分發展,其通常包括專業的研究人員、專門的學術組織、公認的學術期刊與著作,以及高校的專業設置與人才培養等。本書正是以這些基本的學科要素為切入點,將新中國成立以來特殊教育學的學科要素抽絲剝繭、鉤沉索隱、條分縷析、娓娓道來。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盲文改革、聾啞教育的“口手之爭”,到改革開放后一批學校教材、學術著作、學術期刊乃至專業學會的建立等,黃乃、洪雪立、樸永馨、銀春明、徐白侖以及方俊明等一個個鮮活的名字躍然紙上。正是在這一代代特殊教育學人堅持不懈的努力下,在各類特殊教育教學法的基礎上,建立了特殊教育基礎理論、特殊教育的課程與教學、特殊學校管理、特殊教育史以及教育康復學等根深葉茂的特殊教育學科大家庭。
學科的實質,仍在于學術。正如教育專家肖非教授指出的:“衡量一門學科發展成熟與否的標準,除了上述確保學科活動順利開展的外在制度外,還需要有規范的學科理論體系,它確立了諸如研究對象、學科性質、基本假設和原理、范式方法等學科發展的核心問題。”堅守學科的科學精神,這也是本書質量保證的重要原則。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特殊教育制度的初建,以及《教育部關于辦好盲童學校、聾啞學校的幾點指示》開始,中國的特殊教育由點及面逐漸拓展,特殊教育學的研究對象也逐漸擴大到智障、腦癱、自閉癥等,特殊教育模式也從分類辦學走向融合教育,特殊教育價值從缺陷補償走向潛能開發,如此等等。翻開本書的每一頁,似乎都能夠感受到中國特殊教育理論的進步,都在推動中國特色特殊教育學科的發展與成熟。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的特殊教育學已經成長為一棵參天大樹。相信每一位對本學科感興趣的學者,無論你會如釋重負,抑或閉目沉思,它都在真切地告訴你,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的特殊教育學,有一批不辭辛勞的耕耘者。為他們立下歷史豐碑的,正是這部《共和國70年·特殊教育學卷》。